思路与方法

  • 基于黄煌经方药证体系的中医理论内涵探讨

    黄莹莹;毕礼明;

    黄煌经方药证体系来源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体质学说等。药证主要提炼自《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强调“有是证,用是药”的临床思想,然而,黄煌的药证体系虽然注重临床实践,却较少与中医经典理论如阴阳、五行、藏象、六气、六经、药物性味等进行深入结合。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重视理论的阐述,黄煌经方药证体系亦应与中医经典理论结合来阐述其背后的机理。将具体药证半夏证、柴胡证结合阴阳、五行、藏象等理论探讨药证的机理,深化对黄煌经方药证体系的理解,也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更为系统的理论支持。

    2025年10期 v.37 1899-19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4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 基于“血浊”理论探析多发性硬化症的因机针治

    徐海艺;潘姝婕;王蕊;杨紫菀;王雨林;方永江;

    多发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中枢神经系统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反复发作、多系统受累为基本特征。现代医学研究发现,MS脂代谢紊乱与炎症介导的神经血管损伤等病理改变,与血浊理论“浊邪蕴积、血行失序”高度契合。该研究基于中医“血浊”理论,系统阐释MS“浊邪滞髓-血浊络伤-浊毒流注”的病机演变规律,总结MS以“肾精不足-三髓失充”为本虚、“痰瘀互结-浊毒损髓”为标实的病理特点,进一步探讨针灸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思路和针灸取穴方案,为MS的标本兼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025年10期 v.37 1903-190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5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引用频次:0 ]
  • 基于“脾虚失运,浊毒内蕴”理论探讨线粒体自噬与慢性肾衰竭的关系

    王利蓉;金华;

    慢性肾衰竭是一个世界性的健康问题,如何有效延缓肾功能进展是目前热点研究方向。线粒体自噬可以维持细胞稳态,在慢性肾衰竭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医学认为,慢性肾衰与“脾虚失运、浊毒内蕴”关系密切,健脾助运、泄浊解毒法与线粒体自噬功能机制相类似。该文基于“脾虚失运,浊毒内蕴”理论,深入探讨线粒体自噬与慢性肾衰竭之间的关系,分析中医药调控线粒体自噬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机制,为慢性肾衰竭提供新的治疗思路。

    2025年10期 v.37 1909-19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3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6 ] |[引用频次:0 ]
  • 基于“阳化气阴成形”探讨子宫腺肌病分步论治

    朱静瑶;吴冬梅;吴晓琪;

    “阳化气,阴成形”功能正常是月经生理与调节正常的基础。基于“阳化气,阴成形”这一理论,阐述子宫腺肌病的病因病机,阳化气不足,人体气血运行失常,湿热、瘀血等阴邪内蕴太过而形成子宫腺肌病。子宫腺肌病的症状随月经周期而改变,文章提出按照月经节律变化分步论治子宫腺肌病,经前以“调经止血,活血止痛”,经后以“清热祛湿,软坚散结”的治疗原则,以期最终恢复机体“阳化气”与“阴成形”的动态平衡,达到阴阳和调的目的。

    2025年10期 v.37 1913-19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2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3 ] |[引用频次:0 ]
  • 中医“体质可调”临床研究的方法学问题探讨

    姚实林;

    对“体质可调”研究的方法学问题提出一些建议:对体质调理方法的质量进行控制,制定生活方式干预调查表,对受试者改变生活方式的情况进行评价;对兼夹体质的虚虚关系、实实关系、虚实关系进行辨体分析,按照主次原则、标本缓急原则和标本主次原则制定调体方案;应根据受试人群是一般人群偏颇体质还是疾病人群偏颇体质的不同确定结局指标,前者以偏颇体质转化分作为主要结局指标,后者以疾病疗效和偏颇体质转化分作为主要结局指标。

    2025年10期 v.37 1916-19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6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基于“风毒伏络”理论探讨亚急性甲状腺炎

    叶绿欣;鲍陶陶;黄展鹏;刘铖源;方朝晖;

    亚急性甲状腺炎是一种常见的甲状腺疾病。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传统中医药理论中的“风毒伏络”理论对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发病和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根据中医药理论,外邪入侵人体易导致气血不畅,成痰成瘀,阻塞经络,引发各种疾病。亚急性甲状腺炎的发病过程中,患者往往伴有病毒感染或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导致气血不畅、痰瘀阻滞,从而影响甲状腺功能。因此,“风毒伏络”理论可以解释亚急性甲状腺炎发病的部分机制。在亚急性甲状腺炎的治疗中,中医药常采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调理气血的方法,恢复甲状腺功能,这与“风毒伏络”理论的治疗原则是相符的。未来可进一步探讨“风毒伏络”理论在亚急性甲状腺炎中应用,有望为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多思路和方法。

    2025年10期 v.37 1920-19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基于“脾胃转枢”理论探讨单纯性肥胖的病机和治疗

    刘浠玥;丁雷;方朝辉;孟庆波;程冉;侯博越;蒋伟峰;

    近年来,单纯性肥胖的患病率越来越高,且大量资料显示,单纯性肥胖与多种疾病的发生相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防治单纯性肥胖刻不容缓。传统医学对于单纯性肥胖的治疗具有一定优势。作者以《黄帝内经》“脾胃转枢”为理论基础,结合历代医家思想和大量临床实践,认为脾胃转枢不利是单纯性肥胖的重要病机之一,饮食失宜、情志失常、劳逸失调等均可导致脾胃转枢不利。脾胃转枢不利,脾不散精,气化失司,水湿内生,聚湿成痰,痰饮停聚。以脾胃虚弱为本,水饮、痰浊为标,病性属本虚标实,治疗上以健脾益气、祛湿化痰为治则,扶正祛邪,标本兼治。

    2025年10期 v.37 1924-19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下载次数: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基于“营卫-玄府-络脉”理论探讨腰背肌筋膜炎的病机及治疗思路

    孙鹏涛;张锡玮;

    文章聚焦于“营卫-玄府-络脉”理论,探讨其在腰背肌筋膜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营卫失调是腰背肌筋膜炎发生的起始环节,玄府功能失常是其病理基础,络脉不通是导致病情迁延不愈的关键因素,腰背肌筋膜炎的发病机制源于营卫功能失调,进而导致玄府开阖失常,最终引发络脉损伤。这一病理过程反映了营卫、玄府与络脉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在治疗上,应注重调和营卫、疏通玄府、化瘀通络,并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以“营卫-玄府-络脉”理论为指导,系统分析了腰背肌筋膜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策略,不仅丰富了中医理论的内涵,还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创新性诊疗思路。

    2025年10期 v.37 1929-19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3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基于“因加而发”探讨炎症性肠病“炎癌转化”的发病与防治

    袁海燕;汪婷婷;

    炎症性肠病属中医学“泄泻”“痢疾”等范畴,是一种病因尚未明确、累及肠道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有较高的癌变风险。“因加而发”源自《黄帝内经》,其理论内涵重在阐述病发与病邪的内在关系,炎症性肠病常因湿热“故邪”内伏,留而未发,为“炎癌转化”之基础,遇六淫、饮食不节等“新邪”外袭,因加而发,为“炎癌转化”之关键。遵从“扶正于未衰、攻邪于未盛”防治原则,将炎症性肠病癌变的治疗窗口前移,根据“因加而发”理论,将炎症性肠病“炎癌转化”分为癌毒未成、癌毒萌发、癌毒既成3期,分别采用祛邪扶正、化湿祛痰逐瘀理气、宣通气血破散痰瘀等治法,以此阻断炎症性肠病病情进展,为临床中医药防治炎症性肠病“炎癌转化”提供了新的可行思路。

    2025年10期 v.37 1934-19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5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经典研读

  • 孙思邈学用仲景建中汤撷要

    肖啸;王晨阳;张恒;卞华;

    孙思邈继承发展了张仲景甘温建中,补虚调和的思想,拓展了仲景建中汤方的使用范围。其从临床出发,创制七首新建中汤,在甘温建中的基础上或养阴血;或益气阴;或散寒饮;或化痰降逆;或消痰清热;或安神解郁。其对药味的增损法度可以一窥汉唐时期的用药风格。对于方药剂量的改变及服药法度的改革也可看出其对于虚损类疾病主张长期坚持治疗的王道之法,这些都值得后世效仿。

    2025年10期 v.37 1939-1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7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基于《名医类案》论痛经的治验及特色护理

    付瑜;蔚亚男;韩文舫;

    中医药治疗痛经疗效显著,特别是近年来中医外治法的运用,以其安全无毒疗效肯定、起效迅速被广大患者接受。然而当下各种适用于痛经治疗的中医外治疗法临床具有随意性,缺乏中医基本理论指导,在治疗上难免存在偏颇。古籍《名医类案》妇科篇医案中有诸多中医外治疗法的记载,尤其在相关古代医案痛经治疗中包括中药熏洗、艾灸、刺期门等治疗方法,简单易行疗效突出,备受历代重视,因此挖掘古人的相关经验,应用于现代临床具有继承和推广的双重意义,值得梳理总结。作者通过梳理和总结相关古代妇科医案发现,包括中药熏洗、艾灸、穴位按摩等非药物疗法在痛经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总体以补气养血、温中散寒,调达情志、活血化瘀为基本大法,结合外治后养护禁忌效果显著,为后世拓展治疗开启思路。

    2025年10期 v.37 1942-19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丁甘仁医案》运用附子经验探析

    张永学;王蕾;

    通过研读《丁甘仁医案》中运用附子的医案,从炮制生用、临床应用、配伍特色等方面,对丁甘仁使用附子的经验进行分析。发现丁甘仁认为附子生用发散,熟用峻补,且生附子毒性较大,多炮制后使用,用量谨慎,中病即止;在临床上,通过附子回阳救逆、散寒止痛、温补阳气等功效,来治疗虚阳浮越、阳郁厥逆、痰饮内聚、脾肾阳衰等病证;在配伍上,通过附子配麻黄治阳虚表寒证、配白术治疗寒湿内蕴证、配人参治疗元气虚脱、配桂枝治疗寒凝痹痛以及配白芍制约其燥热之性。其用药谨慎,量小力宏,临床主治把握独到,灵活配伍,值得临床借鉴与学习。

    2025年10期 v.37 1946-19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辨治肝气病特色探析

    王兴杰;刘悦;卢雪玲;刘羽平;顾忠阳;沈毅;

    文章以清代医家王旭高《西溪书屋夜话录》为基础,系统阐析其肝气病辨治思想。王氏提出“肝气、肝风、肝火”三纲学说,强调三者同源异化,以肝气为枢机,并深入探讨情志失调、饮食伤脾、劳逸失宜、他脏累及等病因病机,揭示其乘脾犯胃、上冲心肺、挟痰挟寒、虚实夹杂之复杂演变规律。针对此,王氏创立疏肝理气与疏肝通络、柔肝与缓肝、培土泄木与泄肝和胃、泄肝与抑肝八法,形成“疏调气机—燮理虚实—斡旋中焦—平冲降逆”的辨治体系。其法既承《内经》“疏其血气”之旨,又融叶天士络病思想,用药精当,避峻烈而取平和,彰显“肝病最杂而治法最广”的学术精髓。该文通过解析三纲八法的病因病机关联与理法方药逻辑,为临床肝病辨治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10期 v.37 1950-19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3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名家薪传

  • 方朝晖运用健脾益肾化痰通络法治疗高脂血症临床经验

    刘铖源;鲍陶陶;黄展鹏;叶绿欣;方朝晖;

    高脂血症主要是由于血液中某一种或多种脂肪含量的持续增加引起的疾病,随着生活质量的提升,其发病率正在逐年上升,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我们必须对高脂血症予以足够的重视。中医学认为高脂血症的发生与饮食失节、脾失健运、禀赋不足等因素有关。方朝晖教授根据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运用健脾益肾化痰通络法治疗高脂血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2025年10期 v.37 1955-19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2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国医大师韩明向从肝论治紧张型头痛经验探析

    董童雨;马守亮;韩明向;

    紧张型头痛(tension-type headache,TTH)是一种慢性头痛,与焦虑、抑郁等精神因素密切相关,疼痛特点常表现为双侧枕部或全头部持续性钝痛,伴有压迫、沉重或紧箍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在治疗TTH时多采用对症处理,以止痛为主,但远期疗效并不理想。韩明向教授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韩教授杏林耕耘60余载,对于TTH的中医诊治有着独到的经验,他认为该病主要责之于肝,从肝论治可获良效。根据临证特点,韩教授将该病分为肝郁气滞、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郁挟痰、肝郁血滞、肝血亏虚六大证型,据证施治。此外,韩教授善用风药,风药轻扬升散,借助风药的药力,可直达病所,增强疗效。

    2025年10期 v.37 1959-19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3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杨骏基于“病郁同存”理论论治痉挛性斜颈

    张鹂;邵俊;张金静;陶莹莹;林芝;潘垒;杨骏;

    痉挛性斜颈(CD)是一种局限性肌张力障碍疾病,属于世界性疑难杂症范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对于CD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亦未总结出一套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案。针对这样的情况,杨骏教授认为CD与郁证相关,其发病是由于督脉失司、阳气不足所致。杨教授基于“病郁同存”理论,通过探究CD与郁证之间的内在关联,以通督养阳、调神柔筋、疏肝解郁为治疗原则,重用任督二脉之穴,精细操作以达到提高针刺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的目的,为CD的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2025年10期 v.37 1964-19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3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杨辉基于“肝脾同治”理论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谷会廷;杨辉;刘丽丽;杜宇辰;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早期胃癌发生的关键阶段,目前西医多以对症治疗,尚无特效药根治和延缓其进展,且病情多易反复。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的大力发展,中医药参与治疗CAG凸显出了明显优势,不仅能够改善症状甚至可逆转其病理改变。杨辉副主任基于肝脾同治理论在治疗CAG上疗效显著,杨副主任认为,CAG病机多为肝郁脾虚,瘀毒互结,实为本虚标实,以脾虚为本、肝郁、瘀毒为标。临证主张以“肝脾同治”为治则,创新性地提出治疗CAG应肝脾同治,培本勿忘畅木,木达勿忽补本,治疗过程中二者应当全顾,切不可只抓其一,二者用药依据患者症状着以主辅。临床多以疏肝解郁治其标、健脾益气以治本,化瘀解毒防其变为主要治法,常投以柴胡疏肝散、四君子汤等方为基础方,随症化裁,方求和缓、标本兼治、方效显著。

    2025年10期 v.37 1969-19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8K]
    [下载次数: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张闻东从肝脾论治面肌痉挛经验总结

    方静;陈子;秦冰;王伟影;张闻东;

    面肌痉挛(HFS)为神经内科常见疑难杂病,主要表现为一侧或双侧面部肌肉出现反复发作的阵发性、不自主的抽搐,其归属于中医学的“风证”“痉证”的范畴。该病常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心理健康。张闻东教授认为HFS属本虚标实之证,正气不足、经脉失充为本,外风侵袭、引动肝风为标,在治疗上注重调和肝脾二脏,以“祛风通络,疏肝理脾,调气和血”为治疗大法,以近部通经络,远端调脏腑为选穴原则,结合穴位透刺针法,在临床中治疗HFS疗效显著。

    2025年10期 v.37 1973-1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2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班文明疏肝法治疗失眠伴抑郁经验

    李贺军;班文明;王旭;陈佳宁;倪代梅;

    失眠,中医称为“不寐”,抑郁,其可归属于中医“郁证”范畴,随着生活压力的增加,失眠伴抑郁发病率逐年上升,现已成为临床常见病。班文明教授经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失眠伴抑郁病因,首责于肝。认为肝郁为失眠伴抑郁障碍的关键病机。临床辨证多见肝气郁结型,治以疏肝解郁,宁心安神。自拟疏肝助眠方治疗此证型失眠伴抑郁患者,并总结其常见临床兼证,随证加减用药,临床疗效显著。现将其经验总结并整理医案1则,与同道共勉。

    2025年10期 v.37 1978-19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7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张洪涛矩阵针灸辨治突发性耳聋经验撷菁

    庞永强;徐彦龙;张学梅;徐秀梅;张洪涛;

    突发性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又称突发性耳聋,为耳鼻喉科常见疾病,属中医学“猝聋”“暴聋”的范畴,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目前西医学对于突发性耳聋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且仍缺乏有效疗法,张洪涛主任运用矩阵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取得良好疗效,本篇文章将理论和验案相结合,介绍张主任运用矩阵针灸治疗突发性耳聋的经验,为临床提供参考。

    2025年10期 v.37 1981-19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0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张东伟从“毒邪致病”角度论治胃癌前病变经验探析

    卢川;张东伟;

    胃癌前病变(PLGC)是指胃黏膜上皮细胞在多种因素参与、多靶点基因突变等诱导下,逐步恶变的病理转化过程,主要伴存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上皮内瘤变,是一系列慢性复杂疑难疾病,现阶段对如何有效积极预防PLGC,已成为胃癌二级预防中不可低估的重要部分,张东伟主任医师结合各证素规律及众学者对该病病机见解,以及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脾虚乃PLGC基本病机,受外感或(伴)内生毒邪侵扰,致瘀阻胃络,催生瘀毒,遂呈癥积之变,用药上应在益气健脾基础上进行加减化裁方可培本固元,以达“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效。

    2025年10期 v.37 1985-19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4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唐冉基于脾居中央统四脏理论治疗便秘的经验浅谈

    曾宪虎;项旭;田慧;李诗彤;郭美;唐冉;

    近年来,便秘的发病率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结构的改变而明显增高。然而,由于对便秘缺乏足够的认识,人们往往无法在病情初期采取正确的干预措施,从而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便秘的病因病机可涉及多个脏腑。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脾位于人体的中央位置,并且与其他脏腑之间存在着极为紧密的联系。作者依据唐冉主任的临床诊疗经验阐述了脾在脏腑关系中的核心地位及其理论渊源,并深入分析了脾与肺、肝、肾、心相互关联导致便秘的病理过程,归纳出便秘的发病机制,提出相应的辨证分型,并列举临床案例加以佐证,旨在为中医临床治疗便秘提供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提高便秘的中医治疗效果,促进中医对便秘病症的深入研究与应用。

    2025年10期 v.37 1990-19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8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丁碧云运用阴阳对立制约理论治疗失眠经验浅析

    陈畅;左强;彭聪;丁碧云;

    失眠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常与生活作息紊乱及多种病理因素密切相关。中医称失眠为不寐,其基本病机在于阳盛阴衰,阴阳失交,临证特点为睡眠时间短、入睡困难、梦多易醒、长期难以入睡等,常规治疗效果不佳,且多伴有生理与心理双重因素影响,致使病情迁延难愈。丁碧云主任医师积累多年临床经验,认为阴阳失调是失眠的关键病机,强调临证当以调和阴阳为要,从阴阳对立制约理论阐释其病机,并运用中医药进行辨证施治,临床效果确切,值得推广借鉴。

    2025年10期 v.37 1994-19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7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李伟莉从“血不利则为水”论治经行水肿

    薛海晴;李元琪;李伟莉;

    文章以中医经典理论“血不利则为水”为基础,结合李伟莉教授临床经验,探讨经行水肿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经行水肿是女性月经周期中常见的病症,其发生与气血水液的运行失调密切相关。文章首先阐述了“血不利则为水”理论的内涵及其在中医经典中的渊源,进而分析该理论与经行水肿发病机制的内在联系,强调气滞、血瘀、水停三者相互影响的病理特点。提出基于“血不利则为水”论治经行水肿的气血水同治原则,具体包括先病气者调之、先病血者散之、先病水者通之的治疗策略,并结合病案举例验证其临床疗效。旨在为经行水肿的中医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同时为中医经典理论的现代应用提供参考。

    2025年10期 v.37 1998-20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9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数据分析

  • 基于中医古籍分析消渴病脾虚证的用药规律和作用机制

    朱少华;赵进东;张怡;郭梦竹;方朝晖;

    目的:分析古代中医药治疗消渴病脾虚证的用药规律和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消渴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唐至清代中医古籍中治疗消渴病脾虚证的组方,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进行数据挖掘,筛选出核心药物。运用TCMSP和BATMAN-TCM数据库筛选核心药物的活性成分及靶点,在GenCard、OMIM、DisGeNET数据检索疾病的靶点。通过STRING平台和Cytoscape3.7.2软件构建蛋白质互作用网络图和“药物-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利用DAVID工具对关键靶点进行基因本体论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富集分析。最后运用AutoDouktools.vina软件对主要活性成分和核心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共纳入60首组方,75味中药。药性以平、微温、微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为主;主归肺、脾、胃经;药物功效主要为补气药,其次为清热药、化湿药和补阴药;筛选出人参、茯苓、麦冬、白术、葛根为核心药物。核心药物涉及49个活性成分,247个靶点,疾病靶点1816个,药物-疾病交集靶点100个。核心靶点为TNF、CASP3、AKT1、BCL2、JUN、PTGS2、IL-1β、PPARG;主要活性成分为山奈酚、芒柄花素、β-谷甾醇、豆甾醇和3'-甲氧基大豆苷元;主要参与AGE-RAGE信号通路和TNF信号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核心靶点与主要活性成分结合能良好。结论:唐至清朝时期中医药治疗消渴病脾虚证以健脾益气为主,兼顾健脾化湿、清热滋阴。核心药物可能通过多成分、多通路、多靶点发挥治疗作用。

    2025年10期 v.37 2003-2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3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基于数据挖掘探析中医古籍中脾瘅治疗的用药规律

    王亚停;朱少华;郭梦竹;赵进东;方朝晖;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技术探析中医古籍中治疗脾瘅的组方用药规律和特点,以期为中医临床治疗本病提供理论依据及用药参考。方法:以“脾瘅”为检索词,在中医智库·数字图书馆中进行检索,对其收录的唐代至清代中医古籍中脾瘅的治疗处方进行整理并构建脾瘅处方数据库。运用古今医案云平台(V2.3.9)的数据挖掘模块对其进行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及复杂网络分析,挖掘古籍中治疗脾瘅的用药规律。结果:检索出《圣济总录》《类证治裁》《临证指南医案》等14本古代医籍,得到29首处方,97味药物,频次较高的药物有佩兰、石膏、甘草、黄芩、茯苓、麦冬等,药性以寒、微寒、平性为主,药味以甘味、苦味、辛味为主;药物归经主要为肺经、胃经、脾经,药物功效以清热泻火药频次最高,其次为清热燥湿药。关联分析得到知母-麦冬、知母-石膏、黄芩-黄连等17个药对,复杂网络分析得出麦冬、知母、甘草、石膏、黄连、黄芩6味药物,挖掘出3个核心药物聚类。结论:古代医家治疗脾瘅以清热利湿药为主,善用苦寒清泄内热,佐以辛甘透热外达,重视肺脾同治,根据脾瘅发展的阶段特征,辨证施治,初期以芳香化湿之法醒脾运湿,中期取清热健脾之剂调和中焦,后期运用滋阴降火之方滋水制火,为临床治疗脾瘅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10期 v.37 2014-20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1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基于数据挖掘分析中药复方内服治疗血瘀证糖尿病足的用药规律

    张燕萍;程思;刘欣;王菲;赵进东;方朝晖;

    目的:采用数据挖掘方法探讨文献中中药内服法治疗血瘀证糖尿病足的处方用药规律。方法:我们检索了1999年—2024年在中国知网中发布的有关中药方剂治疗血瘀证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文献。通过古今医案云平台(V2.3.9),我们分析了治疗血瘀证糖尿病足的中药方剂,统计了常用药物的性质、味道、归经和功效。使用中药关联分析、聚类分析、社团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等方法,挖掘用药规律。结果:我们共纳入了203篇文献,得到有效方剂203首,涉及中药181种。用药频次超过40次的中药有16种,排名前十的中药分别是:当归、黄芪、赤芍、川芎、红花、牛膝、甘草、桃仁、丹参、玄参。药性分析显示,温性和平性药物为主,寒性药物次之;药味上,甘味和苦味为主,辛味药物次之;药物主要归肝、心、脾经。在15组关联规则的分析中,有5对药物组合尤为突出,分别是:黄芪-当归、川芎-当归、牛膝-当归、赤芍-当归以及红花-当归。治疗血瘀证糖尿病足时,多使用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类药物。结论:对于血瘀证糖尿病足的治疗应先从肝、心、脾三脏入手,主要使用益气活血、化瘀通络类药物,治疗应先通络止痛以治标,再益气活血以治本。

    2025年10期 v.37 2021-20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0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芪椒通络洗剂治疗糖尿病足的作用机制研究

    程思;张燕萍;刘欣;王菲;赵进东;方朝晖;

    目的:该研究应用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系统探讨芪椒通络洗剂治疗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的作用机制,重点分析其主要活性成分、靶向疾病靶点及相关信号通路。方法:从TCMSP及PubMed数据库中收集芪椒通络洗剂中各组方药物的活性成分及对应靶点,并从GeneCards和OMIM数据库获取DF相关疾病的靶点。通过交集分析,筛选出共同的靶点,构建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确定核心靶点,基于Degree unDir值筛选出前五位关键靶点,进一步利用DAVID数据库对基因本体GO及KEGG通路进行富集分析。最后,采用分子对接技术验证前五种活性成分与靶点的结合能力。结果:筛选出芪椒通络洗剂活性成分104种,主要包括木犀草素,丹参酮 iia、7-O-甲基异木犀草素、异鼠李素、丹酮醇。对应靶点131种,DF疾病靶点1082种,交集靶点55个,最终确定白细胞介素-6、TNF、蛋白激酶 B1、胱天蛋白酶-3及肿瘤蛋白 53为关键靶点。GO分析揭示了糖足相关生物过程、分子功能及细胞组分特征,涉及转录调控、凋亡调控和蛋白结合等功能。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得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IL-17信号通路、糖尿病并发症中的AGE-RAGE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显示,活性成分与主要靶点之间存在明显的结合力,其中tanshinone iia与TNF、AKT-1,luteolin与TNF、TP53的结合自由能均较低,表明它们的结合具有较高的稳定性。结论:芪椒通络洗剂通过多靶点、多通路的协同作用,调控DF的病理过程。该研究为芪椒通络洗剂治疗DF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未来DF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

    2025年10期 v.37 2028-20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8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莪术-大黄药对治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

    王彤彤;黄子琴;董宇昂;吴浩然;吴东升;李瑞洁;杜书婷;张珺;

    目的:整合网络药理学与分子对接技术,系统解析莪术-大黄药对干预乳腺癌的分子机制。方法:基于TCMSP数据库获取活性成分及靶标,结合PubChem补充缺失数据,并通过SwissADME平台进行类药性筛选(OB≥30%,DL≥0.18)。采用SwissTargetPrediction预测候选成分作用靶点,经UniProt数据库进行基因标准化注释。整合GeneCards等疾病数据库获取乳腺癌相关靶标,通过Venny平台构建药物-疾病交集网络。运用STRING构建PPI互作网络(置信度≥0.4),Cytoscape 3.6.0实现“成分-靶点-通路”多维可视化,Metascape完成GO/KEGG富集分析(P<0.01)。借助AutoDockTools 1.5.7验证关键配体-受体结合效能。结果:筛选出β-榄香烯、决明内酯等4类核心活性成分及TP53、AKT1等6个枢纽靶点。GO分析显示生物过程显著富集于蛋白磷酸化(BP-758项)、细胞质定位(CC-98项)及ATP结合(MF-157项);KEGG揭示AGE-RAGE、HIF-1及凋亡通路为关键作用途径。分子对接证实核心成分与靶标结合能稳定(均≤-5 kcal/mol)。结论:莪术-大黄药对通过多组分(如β-榄香烯)协同调控TP53/AKT1等靶点,经AGE-RAGE-HIF-1信号轴介导细胞凋亡与微环境调控,体现中医药多靶点整合治疗特性。

    2025年10期 v.37 2036-2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7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丹蛭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作用机制探究

    刘欣;张燕萍;程思;王菲;赵进东;方朝晖;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丹蛭降糖胶囊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主要活性成分及其潜在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筛选丹蛭降糖胶囊的有效成分,并使用SwissTargetPrediction工具预测相关靶点,在GeneCards、OMIM和TTD数据库中检索糖尿病足溃疡的疾病靶点,进而获取药物和疾病的交集靶点,并建立“化合物-靶点”网络以筛选主要活性成分。借助STRING数据库构建蛋白质互作(PPI)网络,采用Cytoscape拓扑分析识别关键调控节点。通过DAVID数据库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富集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筛选与糖尿病足溃疡相关的关键通路。最后利用AutoDock进行分子对接,验证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的结合效能,通过PyMOL实现三维构象可视化。结果:共筛选出丹蛭降糖胶囊的33种活性成分,其中5种被认为是关键活性成分:山奈酚、槲皮素、泽泻醇B、木犀草素和异鼠李素。有效成分对应329个靶基因,糖尿病足溃疡的疾病靶点为1250个,交集靶点为90个。最终筛选出15个核心靶点,包括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AKT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AKT1)、肿瘤坏死因子(TNF)等。GO分析显示,富集的生物过程(BP)主要涉及胰岛素受体信号通路、PI3K/Akt信号通路的正调控、类胰岛素生长因子受体信号通路等。KEGG通路分析显示,关键通路包括PI3K-Akt信号通路、脂质代谢与动脉粥样硬化、Rap1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核心靶点与主要活性成分之间具有较强且稳定的结合能力。结论:丹蛭降糖胶囊可能通过多靶点、多通路的协同作用,在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方面发挥潜在作用,为糖尿病足溃疡的进一步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线索。

    2025年10期 v.37 2044-2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16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消渴清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探究

    郭梦竹;赵进东;张怡;朱少华;方朝晖;

    目的:运用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挖掘消渴清颗粒治疗2型糖尿病的作用机制。方法:使用TCMSP数据库及ETCM数据库筛选出消渴清颗粒有效活性成分和潜在作用靶点。在PubChem数据库收集有效成分的SMILES结构信息,接着使用SwissADME数据库,对有效成分进行筛选,再使用SuperPred数据库,利用SMILES进行靶点的预测。与Genecards数据库、OMIM数据库和TTD数据库筛选出2型糖尿病靶点相整合,利用Cystoscape7.2.2软件构建中药-有效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及将交集靶点在STRING网站中进行蛋白-蛋白互作分析得到核心靶点。以David数据库针对潜在靶点进行KEGG通路富集及GO功能富集分析。选择“中药-有效成分-靶点-疾病”网络图中度值排名前5的有效成分和ppi网络图中度值排名前5的靶点进行分子对接验证。在PDB数据库中找到蛋白质的PDB结构,接着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中下载小分子的MOL2结构,然后使用autodock vina 1.1.2进行分子对接模拟,随后使用pymol进行可视化。结果:消渴清颗粒中药有80个有效活性成分,5个关键活性成分是槲皮素、鞣花酸、黄麻苷、香豆素、马尔克皂苷元。药物靶点和疾病靶点取交集,得到102个交集靶点,5个关键靶点是肿瘤蛋白53(TP53)、肉瘤病毒蛋白(SRC)、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3(STAT3)、热休克蛋白90α家族A类成员1(HSP90AA1)。GO通路富集主要涉及炎症、药物反应,细胞生长凋亡等;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缺氧诱导因子-1(HIF-1)信号通路、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等信号通路富集较多的关键靶点。分子对接结果显示关键活性成分及关键靶点结合能力较强。结论:消渴清颗粒通过槲皮素、鞣花酸、黄麻苷、恩沙库林、马尔克皂苷元等主要成分,作用于TP53、SRC、EGFR、STAT3、HSP90AA1等核心靶点发挥对HIF-1、PI3K/Akt等信号通路的调节,从而对治疗2型糖尿病发挥重要作用。

    2025年10期 v.37 2053-2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98K]
    [下载次数:2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肾主骨生髓”理论下还少丹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与轻度认知损害共病的作用机制

    杨荣禄;程斌;刘拥军;朱伟明;李金虎;

    目的:以“肾主骨生髓”为理论指导,通过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分析还少丹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OP)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共病的作用机制。方法: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及文献中获取还少丹中有效活性成分及对应靶点,通过DrugBank、GeneCards、OMIM数据库筛选POP、轻度认知损害的交集靶点。使用Cytoscape软件构建“药物-成分-疾病-靶点”网络模型,并由STRING数据库绘制PPI网络。将数据导入DAVID数据库进行GO富集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分析。利用Autodock Vina软件对核心靶点及其对应成分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筛选获得还少丹中有效化合物194个和对应活性靶点493个,与POP和MCI交集靶点68个,其中AKT1、TP53、HIF-1α、ESR1、TNF、IL-6、STAT3为核心靶点。KEGG分析显示交集靶点主要富集于包括HIF-1信号通路在内的癌症通路,以及糖尿病并发症中AGE-RAGE信号通路。分子对接证实核心靶点AKT1与其对应活性成分具有良好的结合性。结论:POP和MCI共病是老年人群常见疾病,还少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的特点,能够通过多条信号通路改善患者骨代谢和认知功能,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2025年10期 v.37 2062-20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88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实验研究

  • 远近配穴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及白细胞介素-10表达的影响

    龙贤齐;莫欣宇;李忠;孙晓惠;叶昊天;

    目的:观察远近配穴电针对大鼠脊髓损伤的影响,基于炎性因子探究电针治疗的作用机制。方法:大鼠被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全穴组、近穴组及远穴组,制备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点运动功能及组织病理变化,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检测干预后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与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结果:造模后,与正常组、假手术组同期比较,模型组与电针各组大鼠BBB评分均明显降低(P<0.01),模型组第7、第14天时TNF-α含量显著升高(P<0.05),IL-10表达明显降低(P<0.05)。相较正常组与假手术组,模型组脊髓结构破坏,见神经炎性损伤,全穴组、近穴组电针干预减轻了以上变化。干预7天后,全穴组与模型组比较,BBB评分显著升高(P<0.05),治疗14天后,与模型组及远穴组比较,全穴组、近穴组BBB评分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全穴、近穴组TNF-α含量显著降低(P<0.05),全穴组、近穴组IL-10表达显著升高(P<0.01,P<0.05)。结论:远近配穴电针可能通过调节SCI模型大鼠血清中炎性因子表达,减轻脊髓损伤,促进运动功能恢复。

    2025年10期 v.37 2071-20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4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加味大承气汤对SAP大鼠胰腺-肾脏功能损伤及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研究

    罗广;将平平;陈国键;王伟龙;曹玉伦;胡安;

    目的:探讨加味大承气汤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合并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大鼠模型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60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AP模型组及SAP+加味大承气汤组,每组各20只。SAP模型采用胰胆管逆行注射牛黄胆酸钠法建立,治疗组术后1 h开始灌胃加味大承气汤,2 ml/次,每日2次,持续3日。干预后采集血清检测胰腺、肝、肾功能指标及炎症因子(Interleukin-6,IL-6;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行Hematoxylin-Eosin(HE)染色观察胰腺和肾脏组织病理变化并评分;采用Western blot检测p38、磷酸化p38(pp38)、MAPK Upstream Kinase 2(MAPKPK2)及Nuclear Factor-kappa B p65(NF-κB p65)蛋白表达;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肾组织中NF-κB和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SAP模型组血清淀粉酶(AMY)、脂肪酶(LIPA)、谷草/谷丙转氨酶(AST、ALT)、血尿素氮(BUN)、肌酐(Cr)及炎症因子水平显著升高(P<0.001),肾组织NF-κB、Caspase-3蛋白表达增强,p38 MAPK及NF-κB信号通路相关蛋白上调,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加味大承气汤干预后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P<0.05),炎症与凋亡程度减轻,器官结构恢复较好。结论:加味大承气汤可有效缓解SAP大鼠胰腺及肾组织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38 MAPK及NF-κB信号通路、减轻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密切相关。

    2025年10期 v.37 2076-20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9K]
    [下载次数: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血清雌激素水平变化合并咬合干扰对大鼠髁突组织形态及ERα和ERβ表达的影响

    王佳;张欢;王昊;倪成励;

    目的:探讨雌激素波动与机械性咬合因素在大鼠特发性髁突吸收(idiopathic condylar resorption,ICR)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在雌性Sprague-Dawley(SD)大鼠中以顺铂建立卵巢功能不全模型,或给予短期口服避孕药以调节雌激素水平。并通过安装牙钉引入咬合干扰。在基线、第15天及第12周测定血清雌二醇(E2)浓度。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评估髁突组织的组织病理学改变,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雌激素受体ERα与ERβ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血清E2水平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并与髁突软骨出现的显著组织病理学改变相关,表现为软骨厚度减少及细胞排列紊乱。此外,实验组ERα与ERβ的表达显著降低,提示在激素干预与机械性咬合干扰共同作用下髁突对雌激素信号的响应发生改变。结论:雌激素变化与机械性咬合因素在ICR的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提示在颞颌关节疾病的诊治中应同时考虑激素与机械因素的综合影响,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探讨二者相互作用对髁突长期健康的影响。

    2025年10期 v.37 2083-20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9K]
    [下载次数: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临床研究

  • 肺宁排毒汤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的疗效观察

    许秋玉;沈冰冰;汪方圆;

    目的:研究肺宁排毒汤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MPP)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诊治的MPP患者102例开展回顾性分析,依据治疗方案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1例。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予以左氧氟沙星治疗,观察组予以肺宁排毒汤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连续治疗2周。比较2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临床症状消失时间及治疗前后肺功能[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平均最大呼气流量(MMEF)、呼气峰流速(PEF)]、炎症因子水平[白细胞介素-2(IL-2)、IL-9、IL-13]、T淋巴细胞亚群(CD_3~+、CD_4~+、CD_4~+/CD_8~+)]。结果:与对照组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有效率升高,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缩短;FVC、FEV_(1、)MMEF、PEF升高;血清IL-2水平升高,IL-9、IL-13水平降低;外周血CD_3~+、CD_4~+、CD_4~+/CD_8~+升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肺宁排毒汤联合左氧氟沙星治疗MPP可提高患者肺功能、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

    2025年10期 v.37 2089-20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1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引用频次:0 ]
  • 基于“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浅论阳虚为溃疡性结肠炎基本病机

    张征;郭玉婷;孟庆芳;于京芳;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疾病,呈慢性过程,大部分患者反复发作,随着病程的延长患者癌变危险性增加。作者论述了《黄帝内经》中“阴阳之要,阳密乃固”理论内涵,并结合该理论与现代医学研究,探讨UC的基本病机为阳虚,UC泄泻、黏液脓血便等症状均与阳虚有密切关系,机体阳虚产生的水湿、瘀血等病理产物亦会加重UC。特别论述了脾肾阳虚是UC病机核心,并提出温补脾肾应为UC治疗基本大法。作者通过明确UC中医辨证思路和治疗方法,希望为进一步提高UC中医治疗的临床疗效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10期 v.37 2093-20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0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马来酸麦角新碱注射液联合益母草颗粒预防阴道分娩产后出血的效果分析

    姬书亚;王慧杰;杨菲;

    目的:分析马来酸麦角新碱注射液联合益母草颗粒预防阴道分娩产后出血(PPH)的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8月—2024年11月100例行阴道分娩的产妇,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马来酸麦角新碱,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益母草颗粒,2组均连续治疗3d。比较2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和产后出血量(1h、1~2h、2~24h)、血流动力学[搏动指数(PI)、收缩期速度峰值(PSV)、阻力指数(RI)]、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时间(APTT)]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96.00%)高于对照组(84.00%);观察组产后2~24h出血量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3d后PI、RI水平低于对照组,PSV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3d后PT、APTT水平低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发生率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马来酸麦角新碱注射液联合益母草颗粒预防阴道分娩PPH效果显著,不仅可降低产后出血量、调节血流动力学,还可改善凝血功能,具有一定安全性。

    2025年10期 v.37 2098-2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下载次数:3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复方斑蝥胶囊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卡铂化疗方案对晚期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

    张亚锋;冯誉慧;刘平贤;李长生;袁小笋;

    目的:探究复方斑蝥胶囊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卡铂化疗方案对晚期三阴性乳腺癌(TNBC)患者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20年10月—2024年6月78例TNBC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卡铂化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复方斑蝥胶囊,21d为1个疗程,连续治疗3个疗程。比较2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生活质量和治疗前、治疗3个疗程后肿瘤标志物[糖链抗原15-3(CA15-3)、糖链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免疫功能(CD_3~+、CD_4~+、CD_8~+)水平。结果:观察组DCR(53.85%)高于(30.77%);观察组治疗3个疗程后CA15-3、CA125、CEA水平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3个疗程后CD_3~+、CD_4~+、CD_4~+/CD_8~+水平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治疗3个疗程后KPS评分高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组不良反应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复方斑蝥胶囊联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卡铂化疗方案治疗晚期TNBC疗效确切,具有抑制肿瘤标志物水平、改善免疫功能的作用。

    2025年10期 v.37 2102-2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4K]
    [下载次数:7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消瘿止痛汤合穴位贴敷治疗亚急性甲状腺炎的临床观察

    孟琳沄;王李宁;牟淑敏;

    目的:探讨消瘿止痛汤合穴位贴敷治疗热毒壅盛型亚急性甲状腺炎(简称:亚甲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纳入2018年9月—2022年12月收治于山东省中医院内分泌科的90例热毒壅盛型亚甲炎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3组,对照组、中药组及中药联合外敷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基础药物治疗(布洛芬缓释胶囊 0.3g,2次/d);中药组在基础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消瘿止痛汤;中药联合外敷组在中药组干预方案的基础上联合穴位贴敷,1次/d。治疗8周后,观察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甲状腺疼痛时间、发热时间、甲状腺肿大程度、血沉、甲状腺功能变化及肝功能、血常规、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结果:治疗后中药联合外敷组临床有效率显著优于中药组和对照组;治疗后各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其中中药联合外敷组积分降幅显著大于对照组;中药联合外敷组的甲状腺疼痛及发热持续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各组甲状腺肿大程度治疗后均较前显著改善,且中药联合外敷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3组患者血沉治疗后均显著降低,其中中药联合外敷组降幅显著大于对照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各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消瘿止痛汤合穴位贴敷可改善热毒壅盛型亚甲炎患者临床症状,缩短发热时间,缓解甲状腺肿大程度,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2025年10期 v.37 2107-2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6K]
    [下载次数:4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火针联合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血虚肝旺型带状疱疹后瘙痒临床疗效观察

    徐风云;王建锋;马晗寅;于静妍;

    目的:观察火针联合中药治疗血虚肝旺型带状疱疹后瘙痒(PHP)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诊治的血虚肝旺型PHP 40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20例,对照组使用普瑞巴林胶囊口服治疗,观察组使用火针联合芍药甘草汤加味治疗。治疗4周后,观察2组视觉模拟尺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匹兹堡睡眠指数量表(Th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中医证候积分以及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结果:2组VAS评分、PSQI评分以及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降低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火针联合芍药甘草汤加味对于血虚肝旺型PHP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2025年10期 v.37 2112-2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柴胡散结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气郁痰阻型甲状腺良性结节的临床观察

    吴文彩;李军;陈煜婵;

    目的:探讨对于气郁痰阻型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使用柴胡散结方联合穴位贴敷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4例2023年9月—2024年9月太和县中医院的气郁痰阻型甲状腺良性结节的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2组。2组均采用生活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柴胡散结方联合穴位贴敷治疗,疗程为12周。比较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相比于对照组,观察组的甲状腺结节的最大直径和中医证候积分都显著降低;观察组的有效率为78.13%较对照组的18.75%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组的甲状腺功能指标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柴胡散结方与穴位贴敷的联合使用能够有效缓解气郁痰阻型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的临床症状,减少中医证候积分,使甲状腺结节缩小,安全性良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2025年10期 v.37 2117-2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0K]
    [下载次数: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基于MAPK/ERK信号通路探讨自拟温宫祛瘀方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血清疼痛介质水平子宫微循环状态及性激素水平的作用机制

    宋淼;卢荣荣;朱君;

    目的:探索基于MAPK/ERK信号通路自拟温宫祛瘀方在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濮阳市中医医院2022年2月—2024年2月109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抛币法分为缓释组和温宫组。缓释组54例给予常规西药治疗,温宫组55例增加自拟温宫祛瘀方,3个月经周期后,比较2组患者血清疼痛介质水平、MAPK/ERK信号通路相关因子水平、子宫微循环状态、性激素水平、不良反应。结果:2组治疗后β-EP水平较治疗前升高,温宫组高于缓释组;PGF_(2α)、PGE_2水平较治疗前降低,温宫组低于缓释组;2组治疗后MEK1、MEK2、ERK1、ERK2水平较治疗前降低,温宫组低于缓释组;2组治疗后PI、RI、S/D水平较治疗前降低,温宫组低于缓释组;2组治疗后E_2水平较治疗前降低,温宫组低于缓释组;P水平较治疗前升高,温宫组高于缓释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经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温宫组不良反应率1.82%与缓释组5.56%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基于MAPK/ERK信号通路自拟温宫祛瘀方可调节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子宫微循环状态,调控血清疼痛介质水平及MAPK/ERK信号通路相关因子水平,改善性激素水平,安全性良好。

    2025年10期 v.37 2121-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9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自拟保元通痹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观察

    胡夕;陈光瑞;

    目的:研究自拟保元通痹汤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太和中医院心血管科2022年9月—2024年9月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者70例,随机分组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5例。对照组予瑞舒伐他汀、阿司匹林肠溶片、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心绞痛发作时予硝酸甘油片舌下含服,治疗组加用保元通痹汤,疗程4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心绞痛疗效积分、心功能指标、治疗有效率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心绞痛疗效积分、心功能指标LVEF、LVDD水平、治疗有效率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的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自拟保元通痹汤能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中医证候,缓解心绞痛与心功能不全症状,疗效确切。

    2025年10期 v.37 2126-2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4K]
    [下载次数:9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