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路与方法

  • 基于“土壅木郁”理论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病机与治法

    黄馨;徐力;

    目前结直肠癌发病率居高不下,结直肠癌伴肝转移是患者死亡的重要因素。近年来,中医药在抗肿瘤治疗上发挥了巨大作用,其减毒增效、抗转移复发等独特优势为患者带来良好获益。“土壅木郁”理论源自中医五行学说,是土侮木的病理表现,脾土气壅滞使肝木之气郁滞,体现了肝脾二脏在病理上相互影响。文章基于“土壅木郁”理论,认为脾气亏虚、癌毒内生为结直肠癌肝转移形成的根本原因,肝气郁滞,癌毒流注是结直肠癌肝转移的重要环节,治疗核心为培土达木,肝脾同治,旨在为结直肠癌肝转移中西医结合诊治提供新思路。

    2025年06期 v.37 1045-10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基于“同病异治”理论探析从肠道菌群论治帕金森病

    秦梦琳;刘芳;

    “同病异治”是中医最基本的治疗原则之一,核心内涵是证候的差异性。肠道菌群与人体共生,参与代谢和免疫等关键环节,影响中医证候的形成与转归。帕金森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肠道菌群是其重要的影响因素。文章从肠道菌群与帕金森病的关系出发,创新性地探讨中医“同病异治”理论的内涵与实际应用,论述了菌群失调与帕金森病及其中医证候的相关性,并阐述“同病异治”理论在菌群失调治疗中的作用。希望能从微生态学视角解读中医“同病异治”理论的内涵,进一步推动该理论在菌群失调相关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2025年06期 v.37 1050-10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基于“肺病及肠”理论探讨慢阻肺与结直肠癌的关系

    章伊琳;甘逸鸿;张弘;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结直肠癌进展及死亡的潜在影响因素。二者关系可归纳为“肺病及肠”,基于“肺合大肠”、“升降相因”等理论可解释两个疾病的相关性,且现代医学中可能存在相关的作用机制。二者因果关系的出现可能是由于肺部的炎症反应通过肺-肠轴作用于肠道菌群。该发现以期为临床诊疗提供相关依据。

    2025年06期 v.37 1058-1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前斜角肌综合征激痛点定位神经诊疗思路及其临床体会

    李慧;冶尕西;杨忠明;季德江;王顺吉;

    前斜角肌综合征乃现代常见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颈、肩、臂、手等部位疼痛、麻木及感觉异常。作者通过概述激痛点的定义、活化机制及特征,并基于其自发放电的特性,提出了前斜角肌综合征激痛点定位神经诊疗思路,即首应明辨病因以确定患肌,并对其进行触诊定位,之后将探寻所得的激痛点作为治疗重点,采用速刺和透刺法以解痉挛、疏筋络,促进血运,加快体液代谢炎症因子,从而缓解疼痛。作者采用此法在临床上治疗前斜角肌综合征疗效显著,现将其总结如下,为今后临床诊疗提供新方法、新思路。文末附验案一则,以资佐证。

    2025年06期 v.37 1062-10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经典研读

  • 基于“因病致郁,因郁致病”理论探讨《临证指南医案》中胃脘痛与郁证的关系

    王卓;吕冠华;范颖;

    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的胃脘痛篇与郁证篇,从症状表现、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方面,对胃脘痛与郁证的脉因证治均有详细记载。“因病致郁,因郁致病”理论是中医特色的病因病机理论之一,古今医家医籍多有其研究与论述。基于此理论,从叶氏在《临证指南医案》中对胃脘痛与郁证的辨证论治中可总结得出二者之间的关系:在胃脘痛的疾病发展过程中,未必会出现明显的郁证症状,而在郁证的疾病发展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胃脘部相关症状;胃脘痛与郁证的病因都包括情志内伤,病机也都包括气机郁滞;在一定条件下,可从郁论治胃脘痛、从胃论治郁证或从胃与郁同时进行治疗,以期为临床辨治胃脘痛与郁证提供参考。

    2025年06期 v.37 1077-10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石山医案》辨治吐血、咳血特点初探

    王庆祥;戴小华;

    《石山医案》是汪机行医经验精华的总结,其中共载有吐血、咳血相关医案12例。文章聚焦《石山医案》中的吐血、咳血案例,并结合汪机著作的相关论述,在对新安医学认识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汪机的理论来源、辨病方法、辨证特点、治疗特色和用药习惯,分析汪机治疗吐血、咳血相关病证的思路及特点,从而达到加深对新安医学理论的认识并指导临床治疗的目的。通过研究,总结归纳汪机诊疗此证特点如下:强调营卫一气,辨证注重脉诊;强调固本培元,善从脾胃论治;强调虚实分治,兼顾清肺润燥;强调气虚致病,临证善用参芪。

    2025年06期 v.37 1086-10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朱震亨学术思想探析及其对新安医学的影响

    胡伟;董华;朱俊;

    朱震亨是元代著名医家,金元四大家之一。世人尊称“丹溪翁”或“丹溪先生”。朱震亨自幼聪慧好学,曾为乡试登科而努力,后师从许谦,研习理学。因见亲人病死于医药之误用,母亲生病时能够自己抓药治疗,恩师劝其“游艺于医”,最终放弃仕途,立志成为一名医家。朱震亨苦读医书,遍访名师,并且融合医学大家之理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思想和治病方法,在江南一带名声大振。朱震亨不仅医术高超,还有高尚的医德,受到了世人的爱戴,流芳百世。其学术思想影响深远,新安医学是其中的代表之一,名医名家辈出。本文旨在通过整理研究朱震亨学术思想,及其与新安医学的关系,展现两者内在联系,展现中医学的传承和发扬。

    2025年06期 v.37 1090-10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名家薪传

  • 国医大师徐经世运用“理脾阴”法论治消渴病经验探析

    谢君君;张进军;徐经世;肖春燕;余碧玲;

    国医大师徐经世在消渴病的诊疗方面有其独到的见解,认为消渴病病机的中心环节在于脾阴虚,但其致因不在脾脏本身,是由肺经燥热、阳明燥热及肝郁化火所致,病机由实转虚,发为消渴。治疗上运用“理脾阴”法论治消渴,提出“三位一体”的治疗原则及“补不峻补,润燥适宜;益脾重理气,养脾用甘平”用药特色。

    2025年06期 v.37 1098-1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朱庆军运用毛刺法配合谭氏平衡针治疗顽固性面瘫经验浅析

    任明莉;丁桂园;朱瑾;杨文凤;朱庆军;

    顽固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的顽固性疾病,又称难治性面瘫、重症面瘫,患者面部症状显著,严重影响到日常生活,更有甚者产生心理问题。西医治疗此病多选用抗病毒﹑神经营养类药物,疗效一般。中医针刺治疗面瘫疗效确切,但对于顽固性面瘫的治疗尚未成定论,多数针灸医生治疗此病仅在局部取穴﹑强刺激手法,疗效甚微。朱庆军主任临床诊病时常以阴阳为大纲,在“平衡阴阳”的基础上再辨证施治。朱主任基于二十余年顽固性面瘫治疗经验,认为阴阳失衡是面瘫发生、发展的关键原因,在秉承中医“久病多虚”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握顽固性面瘫的病因病机,注重面部的补泻手法,把握针刺深浅之要,同时结合自身临床实践经验,提出针对顽固性面瘫的平衡针法,联合全息理论,选取健侧上下肢的全息影像腧穴治疗该病,临床疗效显著。文章整理总结朱主任治疗顽固性面瘫的经验,从多个角度阐述并附上验案举隅,以期为顽固性面瘫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2025年06期 v.37 1102-1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3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浅析王迅调背振阳针法理论创新与临床实践

    杨飞;王迅;刘森森;刘统治;

    人体之阳气具有促进生长发育、养摄精神、柔养筋骨和抵御外邪等重要的作用,这些作用与现代医学中免疫力的功能有密切联系。受《黄帝内经》崇阳思想的影响,《金贵要略》及《伤寒论》中条文及方证有多处体现了医圣张仲景顾护人体阳气的思想,历代亦有诸多医家深入遵循和贯彻这一准则。王迅(以下简称王师),芜湖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安徽省针灸学会针灸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王师基于《黄帝内经》崇阳思想并结合自身多年的临床经验提出调背振阳针法,其以整体观、治病求本为基,以针刺背部的督脉、膀胱经为径,力求振奋人体之阳气以达到通调气机、温通经脉、温补脏腑及安神定志等治疗目的。该针法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在于针刺前需对患者的督脉和膀胱经进行审、寻、按等揣穴步骤后,再确定进针点,并在针刺得气后不留针等。

    2025年06期 v.37 1111-1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傅云其治疗老年性失眠经验

    王天莹;傅云其;

    总结傅云其教授治疗老年性失眠的临床经验,认为老年性失眠的病机为气血虚衰,神失所养,以补益气血,调神养神为基本治疗法则;重神观念贯穿治疗始终,滞针震颤安眠穴以调气养心安神,毫针调节“脑肠轴”以和胃安神,辅以脐周闪罐,背俞拔罐以温补气血,微针刀松解枕下肌群疏通局部经络,以安心、脑之神。诸法合用,辨证配穴,治疗老年性失眠疗效颇佳。

    2025年06期 v.37 1117-1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方朝晖多维度治疗多汗症临床经验

    李瑜璠;阮诺冰;李金菊;方朝晖;

    多汗症是一类常见的以局部或全身汗出过多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临床若不加以治疗,对患者的工作生活乃至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方朝晖教授认为多汗症可从脾论治,并且结合自身临床经验提出以调整阴阳、从脾论治、兼顾心肺为指导思想;固表止汗、补益气阴、调和营卫、健脾祛湿为主要治法;注重局部与整体结合、分部论治;同时重视疏肝、调节情志,在临床疗效显著,文中附临床医案一则,供临床参考。

    2025年06期 v.37 112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4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学术探讨

  • 试论用针宜静及其临床应用

    冯淼;洪亚群;

    治神是针刺治疗的基石与核心,它贯穿于针刺过程的始终。然而,当前对于治神的重要性在实际针刺操作中常常被忽略。作者通过查阅文献,结合临床,从医者、患者与环境3方面阐述了治神的内涵,提出“用针宜静”的观点,强调了在针刺过程中保持用针宜静的重要性,并呼吁医患之间要加强合作,以提升针刺疗效。

    2025年06期 v.37 1129-1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基于奇经八脉论针灸治疗腰痛

    李欢;陈松;张颖杰;石炎萍;郭文媛;宋慧媛;肖丹单;余欢;陈琴;

    腰痛是针灸临床常见病症,传统治疗多局限于局部取穴与常规经络辨证,以风寒、湿热、瘀血、肾虚等为辨证核心,但针对奇经八脉的系统应用仍较为匮乏。文章旨在突破传统腰痛诊疗模式,通过整合奇经八脉理论,提升针灸治疗的精准性与系统性。通过梳理带脉、任督脉、冲脉及维跷脉的经络理论,结合其与腰痛的病理关联,系统阐述了“横、纵、中、表里”的立体辨证体系,从经络整体调节层面探讨了腰痛的多维病机与治疗策略,强调了奇经八脉在调节气血、平衡阴阳中的重要性,为针灸治疗腰痛提供了新的辨证思路,并进一步分析奇经八脉的协同作用及临证取穴方法,提出“以带为枢”“通刺带脉圈”“调和任督阴阳”等创新思路,同时引入经络诊察与针药结合策略。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基于奇经八脉的针灸治疗可通过多维度调节气血运行、调节阴阳平衡,其协同应用能够显著增强针灸疗效,尤其在复杂腰痛病例中,通过调节阴阳平衡、疏通经络瘀阻,可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新思路。

    2025年06期 v.37 1133-1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0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八髎穴的针刺方法探析

    陈卓;高锋;

    近年来,针刺八髎穴被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等多科疾病中。对于其针刺方法,目前并无系统的观点。针刺方法是穴位得气即发挥疗效的关键一步,故需要进一步探索。作者认为,八髎穴的针刺不仅要考虑入孔,还应结合骶骨前后的神经分布、足太阳膀胱经的走行调整针刺方向,根据穴位的层次性、病位和病性把握针刺深度,从而有针对性的治疗疾病,最大效应的发挥穴位的作用。文章将结合八髎穴特殊的解剖特点和穴位属性,并参考相关研究,对其针刺方法展开叙述与分析。

    2025年06期 v.37 1138-1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促阳入阴”法治疗失眠经验采撷

    申学永;秦会敏;李红义;

    失眠是一种表现为频繁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疾病,此类患者的生活质量通常受到较大影响。长期失眠与多种慢性疾病发生密切相关,故探讨合理治疗方案对维护患者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认为失眠的病机主要是机体阴阳失调,当各种因素如情志过极、气血不足等导致阳不入阴时,就会导致火热之邪扰动心神,使阳气不能潜藏于阴而致失眠。“促阳入阴”法立足中医阴阳平衡理论,意在使心有所养,促使阳气下降入阴,达到改善睡眠的目的。论文从病因病机、治则治法详细剖析总结“促阳入阴”法治疗失眠的理论基础与临床经验,以期帮助失眠患者重获优质睡眠。

    2025年06期 v.37 1142-1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2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数据分析

  • 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初步筛选与胃癌预后相关的差异基因

    杨旭;褚明亮;刘杰民;

    目的:通过对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胃癌的基因表达数据分析,寻找胃癌预后相关的基因,为后续研究提供支持。方法:从TCGA数据库中下载胃癌的基因表达谱数据,利用R语言进行数据整理与合并后统一标准化分析。利用edgeR及DEseq软件包进行基因的表达差异分析;并进行富集分析评估其潜在的生物学功能及信号通路。利用STRING在线数据库构建编码蛋白互作网络。最后利用在线工具Kaplan Meier Plotter分析关键基因的预后情况。结果:通过edgeR及DEseq分别分析后取交集得到1057个差异表达基因。对其功能进行KEGG富集,发现差异基因主要与化学致癌-受体激活、细胞因子与细胞因子受体的相互作用、蛋白质消化吸收、癌症中的转录失调、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胆汁分泌、化学致癌-DNA加合物等信号通路相关。通过Cytoscape获取的10个关键基因分别是ALB、CYP3A4、APOB、APOA1、IGHV3-16、APOC3、APOA2、AHSG、ACE2、SPRR1B。生存分析显示ACE2(HR=0.84,P<0.05)的表达越高预后越好,而ALB、APOA1、CYP3A4、APOB、APOC3、APOA2、AHSG、SPRR1B表达越高预后越差(P<0.05)。结论:胃癌中存在众多差异表达基因,其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且与患者预后相关,发现并利用关键基因在胃癌的个体化治疗中存在重要意义。

    2025年06期 v.37 1152-11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桃仁-红花药对“异病同治”癫痫与缺血性卒中的机制研究探讨

    杨荣萍;蒋媛静;张永全;齐思静;张莞芬;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探讨桃仁Taoren(Prunus persica)-红花Honghua(Carthami Flos)药对治疗癫痫(epilepsy,EP)与缺血性脑卒中(ischemic stroke,IS)的共同作用机制。方法:通过TCMSP数据平台筛选桃仁-红花药对活性成分及其对应靶点。通过GeneCards、OMIM、Drugbank、PharmGkb、TTD数据库检索并筛选EP与IS疾病靶点,利用venny 2.1获取药物与疾病的交集靶点。通过Cytoscape3.7.2绘制药物-成分-靶点关系网络图,结合NetworkAnalyzer工具分析筛选出核心活性成分。将交集靶点上传STRING数据库获取PPI互作网络图,并将获取资料上传Cytoscape3.7.2,运用插件CytoNCA筛选核心蛋白。利用R软件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最后通过Amdock软件将核心活性成分与核心蛋白进行分子对接。结果:桃仁-红花药对通过核心活性成分槲皮素、山奈酚、木犀草素、β-胡萝卜素、β-谷甾醇作用于核心蛋白MAPK1、AKT1、ESR1、CASP3、TP53发挥抗氧化应激、抗炎、抗细胞凋亡作用,主要参与的通路包括TNF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P53 信号通路等。分子对接证实了核心活性成分与核心靶点均能自发的结合并稳定对接。结论:桃仁-红花药对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实现“异病同治”,EP与IS的作用机制。

    2025年06期 v.37 1176-1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71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实验研究

  • 基于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白头翁汤中黄酮类化合物

    张云丽;岳伟;

    目的: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经典名方白头翁汤中黄酮类化合物。方法:使用Vanquish液相色谱仪,ACQUITY~? UPLC HSS T3色谱柱(2.1×100 mm,1.8 μm),正离子模式流动相0.1%甲酸乙腈和 0.1%甲酸水,负离子模式流动相乙腈和 5 mM 甲酸铵水,进行梯度洗脱。使用Orbitrap Exploris 120 质谱检测器,电喷雾离子源,正负离子模式分别采集数据。使用公共数据库HMDB、massbank、LipidMaps、mzcloud等进化学成分鉴定。结果:白头翁汤合煎溶液样品种共检测出大豆甙元、芒柄花苷、毛蕊异黄酮、儿茶素、异鼠李素、柚皮苷等45种黄酮类化合物。结论:白头翁汤物质基础丰富,所包含的黄酮类化合物多具有抗炎、抗菌、抗肿瘤等生物活性,与白头翁汤的药理作用有着紧密关系。

    2025年06期 v.37 1184-11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4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清肾颗粒对单侧输尿管梗阻大鼠miR-21和Wnt信号通路的影响

    段晓韦;任克军;朱郑阳;胡徐磊;张磊;金华;王东;

    目的:通过单侧输尿管梗阻(UUO)大鼠模型观察清肾颗粒对miR-21、Wnt1、β-catenin的影响。探讨其通过miR-21调控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机制。方法:将60只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清肾颗粒组、沉默miR-21 组及清肾颗粒+沉默miR-21 组,建立UUO大鼠模型,清肾颗粒组及清肾颗粒+沉默miR-21 组予清肾颗粒灌胃,假手术组、模型组和沉默miR-21组给予等容量温水灌胃,治疗8周后处死。检测血尿素氮(BUN)、血清肌酐(Scr)、24h尿蛋白定量(24Upro)、肾脏组织中Wnt1、β-catenin、microRNA-21水平。Masson染色观察肾脏组织病理变化。结果:清肾颗粒可缓解UUO大鼠肾组织纤维化,模型组大鼠BUN、Scr、24Upro、Wnt1、β-catenin、microRNA-21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清肾颗粒组、沉默miR-21 组及清肾颗粒+沉默miR-21 组大鼠BUN、Scr、24Upro、Wnt1、β-catenin、microRNA-21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清肾颗粒能够降低UUO大鼠BUN、Scr、24Upro,减轻大鼠肾脏病理损伤。其机制可能与清肾颗粒下调miR-21表达水平,靶向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表达有关。

    2025年06期 v.37 1190-1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临床调查

  • 慢阻肺合并肺癌的发病危险因素及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研究

    朱彩云;孙军;吴好雨;张琳煜;周昀;童佳兵;

    目的:通过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COPD)患者、慢阻肺合并肺癌(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mplicated with Lung Cancer,COPD-LC)患者和肺癌(Lung Cancer,LC)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COPD和LC之间的临床表现、危险因素及其中医证候学分布规律。方法:2021 年 1 月—2023年12月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名患者为调查对象,根据患者的中医症状、体征等制定调查问卷。在此基础上,对COPD患者、LC患者以及COPD-LC患者进行基线资料、临床症状、辅助检查和中医四诊资料的收集。采用 T检验、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卡方检验、逻辑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分别分析了三组研究对象的危险因素和分子机制。结果:①COPD-LC患者吸烟率高于LC组,统计学上有差异;②咳嗽痰血、气急胸痛、胸闷痰多、倦怠乏力、自汗盗汗,这三类人群在统计学上有差异;③在统计数据上,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淋巴百分比、单核百分比等指标存在一定的差别;④COPD-LC以肺肾气虚、气阴两虚为主要证候,主要病位在肺肾脾,以胸闷、疲乏症状较为突出。结论 与LC患者相比,COPD-LC患者吸烟率较高。LC组中性粒细胞水平较高,淋巴细胞水平较低,单核细胞水平较高,肿瘤抗原 153 水平较低,细胞角蛋白 19 片段水平相对于 COPD 组较低;COPD-LC患者以胸闷、疲乏为主要症状,肺肾气虚、气阴两虚者多见。

    2025年06期 v.37 1207-12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临床研究

  • 难治性癌痛患者在安宁疗护理念下不同自控镇痛模式对镇痛效果和睡眠质量的影响

    吴迪;张婷婷;段娜;

    目的:探讨难治性癌痛患者在安宁疗护理念下不同自控镇痛模式对镇痛效果和睡眠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7月-2023年7月难治性癌痛患者10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静脉组51例给予在安宁疗护理念下静脉自控镇痛,皮下组52例给予在安宁疗护理念下行超声引导皮下自控镇痛,比较2组患者的镇痛效果[疼痛数字评分法(Numerical scoring,NRS)]、症状改善情况[埃德蒙顿症状评估量表(Edmonton Symptom Assessment Scale,ESAS)]、睡眠质量[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生活质量[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uroQol Five Dimensions Questionnaire,EQ-5D)]。结果:2组治疗前 NRS 评分比较无差异(P> 0.05),在治疗3d时,静脉组NRS 评分高于皮下组(P<0.05),在治疗7d、14d时,2组NRS 评分比较无差异(P> 0.05)。2组治疗前的疲乏、食欲不振、焦虑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皮下组治疗14d后的疲乏、食欲不振、焦虑评分明显较静脉组低(P<0.05)。治疗前,2组PSQI各维度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14d后,与静脉组比,皮下组PSQI各维度评分更低(P<0.05)。2组治疗前的EQ-5D 指数、EQ-VAS评分比较无差异(P>0.05);治疗14d后,与静脉组比,皮下组EQ-5D 指数明显更低,EQ-VAS评分明显更高(P<0.05)。结论:难治性癌痛患者在安宁疗护理念下行静脉自控镇痛和超声引导皮下自控镇痛的镇痛效果均较好,但在安宁疗护理念下行超声引导皮下自控镇痛对患者症状改善、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的提升效果更好。

    2025年06期 v.37 1222-12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8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上焦宣痹汤联合隔姜灸治疗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化疗后顽固性呃逆的临床观察

    赵弸慧;陈阳;

    目的:探析上焦宣痹汤联合隔姜灸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化疗后顽固性呃逆的效果。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23年8月—2024年8月医院经化疗后发生顽固性呃逆并住院接受治疗的88例NSCLC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常规治疗+上焦宣痹汤治疗+隔姜灸治疗)和对照组(常规治疗+上焦宣痹汤治疗)各44例,连续治疗7d后观察治疗效果。主要治疗结局指标包括:呃逆频率积分、临床疗效、睡眠质量以及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呃逆频率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呃逆频率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但2组总有效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2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PSQ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停止治疗后随访1个月,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上焦宣痹汤、隔姜灸联合治疗NSCLC患者化疗后顽固性呃逆,可有效减少呃逆频率,提高整体治疗效果,更利于帮助患者睡眠质量恢复,且复发率低。

    2025年06期 v.37 1231-1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扶正解毒方联合仑伐替尼治疗气虚血瘀型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临床疗效观察

    郎朗;杨静;

    目的:观察扶正解毒方联合仑伐替尼治疗气虚血瘀型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随机将40例气虚血瘀型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的患者分组,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予以仑伐替尼靶向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扶正解毒方,2周期后评价疗效。观察患者疾病控制率、中医临床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评价、KPS评分、甲胎蛋白(AFP)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疾病控制率:2组治疗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中医临床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评价、KPS评分:2周期治疗后,治疗组结果均优于对照组,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甲胎蛋白指标:治疗组在治疗前后AFP水平有显著差异,且治疗后治疗组结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良反应发生率:2组患者消化道反应、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扶正解毒方联合仑伐替尼治疗气虚血瘀型晚期原发性肝细胞癌有显著临床有效性,能够提高抗肿瘤药物活性,延缓肿瘤进展,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降低仑伐替尼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机体对其耐受性。

    2025年06期 v.37 1236-12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9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经方联合贝伐珠单抗+CapeOx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临床观察

    李冬梅;段高峰;林振阳;丁宇豪;李进城;

    目的:探讨经方联合贝伐珠单抗+CapeOx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选取2022年2月—2023年5月安徽中医药大学附属太和中医院8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贝伐珠单抗+CapeOx化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经方(黄芪建中和下瘀血汤加减)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患者功能状态、生活质量、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CEA)、流式分析CD_3~+,CD_4~+,CD_4~+/CD_8~+值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肿瘤标志物下降高于对照组。流式分析:CD_3~+,CD_4~+,CD_4~+/CD_8~+值高于对照组。2组肝肾功能在治疗前后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不良反应方面:观察组少于对照组。结论:经方联合贝伐珠单抗+CapeOx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能提高临床抗肿瘤疗效,同时有效降低化疗所致的不良反应。

    2025年06期 v.37 1245-12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76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0 ] |[引用频次:0 ]
  • 下载本期数据